董光友,1993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思想品德与政治教育专业。现为庐江县汤池中学政治教师,中共党员,中学高级教师,巢湖市第三届学科带头人、骨干教师,巢湖市中学思想政治协会理事,庐江县课题专家库成员。
自参加工作以来,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。担任过班主任、教研组长、年级组长。从踏入讲台的第一天起,就为自己定下了“干一行、爱一行、精一行”的工作准则,在那一方黑板前,用全部的深情和爱心浇灌着祖国的花朵,用满腔的热血谱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。
获奖情况:
一、政治思想工作
2008年被庐江县委宣传部、庐江县教育局授予“庐江县师德师风”先进个人荣誉称号。
二、教育教学工作
课堂教学方面
1、1999年获庐江县新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优三等奖。
2、2000年获庐江县中学首届备课笔记评比二等奖。
3、2001年获校级“优质课”比赛一等奖。
4、2002年《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》获校级优质课。
5、2003年获庐江县中学政治优质课评比二等奖。
教学成绩受表彰如下:
1、1996年获庐江县“高考优胜奖”政治学科第二名。
2、1999年获庐江县“高考优胜奖”政治学科第一名。
3、2001年获庐江县“高考优胜奖”综合学科文史类第三名。
4、2002年获庐江县“高考优胜奖”综合学科文史类第一名。
5、2004年获庐江县“高考优胜奖”综合学科文史类第三名。
6、2005年获巢湖市普通高中“教学优胜奖”
7、2009年获庐江县高考综合学科文史类第二名。
班级受表彰如下:
1、2000—2001年度班级被评为巢湖市先进班集体。
2、2004—2005年度班级被评为庐江县先进班集体。
3、2006年度班级被评为安徽省先进班集体。
教研组受表彰如下:
在2010年度教研组工作表现特出,成绩显著,被评为庐江县“先进教研组”。
三、教科研成果:
1、1996年《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》教案获巢湖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。
2、1997年《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》教学论文获巢湖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。
3、1998年《谈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》教学论文获巢湖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;获安徽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。
4、1999年《政治教师应充分发挥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》教学论文获巢湖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。在建国五十周年征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。
5、2000年《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》教学论文获巢湖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。
6、2002年《新形势下政治课教学的四个突破》教学论文获巢湖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。
7、2005年《农村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》获庐江县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一等奖。
8、2006年《从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现状谈政治课教学改革》获庐江县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一等奖。
9、2006年《统一思想认真备考提高成绩》获巢湖市中学政治学科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三等奖。
10、2007年《结合巢湖市质检浅谈高三政治后期复习的策略》获巢湖市文科综合高考复习研讨会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。
11、2007年《从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现状谈政治课教学改革》获巢湖市中学政治学科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。
12、2009年《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》获庐江县中学思想政治课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;获巢湖市中学政治学科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。
13、主持的课题《农村学校高中政治选修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》2009年9月获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(JG09113),通过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14、利用课余时间向庐江县教育网站提供教学资源,因此荣获庐江县2009年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。
15、2010年《探析新课程下高中政治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》获庐江县中学政治学科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;获巢湖市中学政治学科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;获安徽省第九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二等奖。在2011年度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评比活动中,经专家组评定,荣获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。
16、2010年《文化创新的途径》获庐江县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一等奖;获巢湖市多媒体教育软件二等奖;2010年全省优秀基础教育资源评奖活动中获高中组课件一等奖。
17、2011年《发挥主导作用 构建高效课堂》获庐江县中学政治学科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;获巢湖市中学政治学科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;《美国的两党制》获庐江县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二等奖;
文章发表如下:
1、《用他山之石,琢我家之玉》发表在《巢湖教育》上(2010年第六期第31页)。
2、《探析新课程下高中政治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》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《当代教育参考》(刊号CN11-2658/G4)上(2011年第三期第26页)。
3、《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》发表在全国教育核心期刊《思想政治课教学》(刊号CN11-1589/G4)上(2011年第四期第36页)。
|